高教发展与评估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评估视点

  • 数智技术赋能下教育教学评估的设计与挑战

    张安富;罗蓉;王剑;

    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是深化评估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使命使然、机遇应然、改革必然。基于数智技术的教育教学评估,应彰显价值性、发展性、主体性、平等性的评估理念;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学生发展度、保障度、贡献度、成长度、满意度(简称“五度”)核心要素。基于新理念的评估体系由数据系统、数据分类、数据标准、数据采集转换、数据预处理、数据仓库、数据集市、数据分析与应用、评估结果可视化等9个环节组成。基于数智技术的教育教学评估目前仍面临数据采集与质量管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数据真实与准确可靠、组织保障与有效协同等五个方面的新挑战。

    2025年02期 v.41;No.198 1-1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数智时代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发展路径

    王亚荣;王攀峰;周维斌;

    数智时代的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带来了发展机遇。数智化技术、人机协同研究、范式涌现不断催化着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迭代升级。然而,面对数智化的发展境遇,教育定量研究范式在研究视野、研究取样、研究时空等纬度仍面临潜在困境。推进教育定量研究范式的发展,应以大数据扩展研究视野,以非概率抽样弥合取样误差,以智能技术突破时空藩篱,以跨学科改进思维方式,以因果关系深化研究任务。

    2025年02期 v.41;No.198 13-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教育资讯

  •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逻辑及培育路径

    周大鹏;

    <正>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大学生对“中国之治”的认同度逐渐提高,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然而,当今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也面临如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思潮多元化冲击等带来的诸多挑战,加之大学生处于心理和认知成长期易被误导,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2025年02期 v.41;No.198 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发展论坛

  • 高等教育数字化何以成为国家战略——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王怀旭;胡钦晓;

    多源流理论对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何以成为国家战略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问题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生成动因,凸显了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诉求变化、疫情与逆全球化等焦点事件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数字化的现实困境等关键问题;政策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逻辑支点,强调了学界研究成果的理论逻辑、国内其他领域的实践逻辑、国外高等教育的经验逻辑以及教育变革发展的技术逻辑的支撑作用;政治源流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动力起点,包括政府执政理念的势能驱动、国民情感立场的民意积聚以及教育利益主体的诉求表达等动力要素。在三种源流动态嵌入汇聚的基础上,政策倡导者凭借成熟契机,成功开启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之窗。

    2025年02期 v.41;No.198 22-3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框架——基于基本内涵、影响因素、实施效果研究的文献回顾与展望

    张强;

    数字化转型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机构将各类活动要素与数字技术融合,通过创新手段生成系统性教育活动的过程,旨在实现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等系统的有效衔接。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包括数字化生存意识和态度、制度安排与文化、外部组织支持、资源与能力保障等。数字化转型将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双重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利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科研、管理等组织活动,以及在个体层面激发学生、教师等主体对提升数字技能的需求;消极影响则体现在对教育数字化本身的隐忧、数据隐私和道德伦理问题、教育公平性的挑战、科研诚信等方面。通过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和实施成效的既存研究进行梳理,可以构建出一个整合性研究框架,以清晰描绘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学术图景。这不仅为应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提供全面客观的视角,也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025年02期 v.41;No.198 34-4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比较教育

  • 无尽前沿的再迈进:美国科技战略变革与高等教育的转型

    石耀月;鞠法胜;

    《科学:无尽的前沿》引领了美国20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21世纪以来,公共研发经费减少间接引发经济增长缓慢、私人研发为主的科研体制弊端日渐显露、全球科技领导地位遭受挑战等因素促使美国积极调整国家科技战略。《无尽的前沿:未来75年的科学》和《无尽前沿法案》均以“无尽的前沿”作为命名的一部分,表明其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蕴与国家期望。以《科学:无尽的前沿》为参照基准,对比分析上述两项科技战略的核心内容发现,高等教育的理念与布局在助益美国成为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生了转型。主要体现为:在战略定位上,从联邦政府期望的维护传统安全到保障非传统安全;在研究模式上,从线性创新模型到有组织科研;在人才培养上,更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人力资本的培育;在区域布局上,兼顾地区创新能力与地理多样性;在技术转移上,加快推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在资金援助上,构建多元化组合式的资金支持体系。

    2025年02期 v.41;No.198 47-5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国家哲学和教育新秩序建构的美日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比较

    张磊;

    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速开辟科学研究新疆域,围绕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比较美国和日本发布的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政策文件,分析其所蕴含的复杂世界的政治博弈、关涉发展的未来愿景和教育承载的国家使命,可以一窥发达国家以人工智能制霸比特社会、控制劳动场域和驱动认知意向的战略意图和政治本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关键期,未来教育要从国家哲学的上位视角深刻认识和辨析美日人工智能国家战略的政治意图和教育导向,深度聚焦人工智能战略愿景下的教育变革,以合乎人性的“主我”视角构建符合上层建筑意志的沉浸式教育场域,以兼顾体验和需求的“供给”服务推动未来教育实践场域的统筹协调,以科学和现实交融的创造力实现教育培养人的上位目标和变革旨归,持续深化数智赋能,奋力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5年02期 v.41;No.198 58-68+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战略

    朱炎军;黄志兵;吕春辉;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变革数字化教育的战略机遇。基于政府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学校远程和数字教育的卓越历史以及数字化发展战略目标导向的驱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学使用采取了积极态度,通过塑造文化-认识环境,建立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变革教学的组织机构、制定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展教学的规范性框架,助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学中被使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改革行动体现在三个方面:数字化战略布局提供了顶层保证;合法化制度设计提供了基础保证;机构调整与职能扩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025年02期 v.41;No.198 69-7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研究生教育

  • 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对博士后学术职业前景感知的影响

    李国彪;郑雅倩;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加剧了博士后学术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其影响如何尚无定论。基于Nature2023年全球博士后调查发现:我国博士后学术职业前景感知较发达国家乐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会直接影响学术职业前景感知;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会通过降低自我效能感的完全中介路径以及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的链式中介路径,消极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前景感知。鉴于此,应理性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学术职业前景的关系,从人力、财力、技术设施与管理支持等方面完善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准备,以科学规范博士后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通过人工智能素养培训等方式提升元认知技能,为博士后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术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成长空间。

    2025年02期 v.41;No.198 77-88+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对博士后工作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视角

    张佳;周梦如;刘智慧;

    数字赋能为学术研究带来新机遇,AI科研工具成为除导师外另一大影响博士后工作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以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为理论视角,基于Nature“全球博士后”2023年数据库调查数据,探讨与导师的人际互动和与AI的人机互动这两种工作资源与博士后工作压力、工作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际互动能够提升博士后工作幸福感,且工作压力起到负向中介作用;人机互动则会负向影响博士后的工作幸福感,且工作压力未发生有效的中介效应。建议:完善导师多样化指导制度,优化导师结构性指导效度;规范AI科学化使用,实现教育数字化轻型;建立“人际+人机”双向协路径,稳定工作幸福感。

    2025年02期 v.41;No.198 89-9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教学理论与实践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挑战及应对

    周瑞冬;谢超凡;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使得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挑战,根本上就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认识的错位。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自觉地、主动地和有意识地建构自我,并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等基本属性。本文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通过分析人的主体性活动所表现出的3个基本属性,引导高等教育参与者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挑战的本质,回归高等教育育人本位,提升高校教育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处的智慧。

    2025年02期 v.41;No.198 100-11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2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化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内在机理与逻辑向度

    李作章;刘玲琨;褚辉;

    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不仅是经济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更关乎高校毕业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能力对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产生积极影响。数字化赋能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内在机理表现在技术赋能、价值赋能和权力赋能三个方面。在逻辑维度上,数字化从信息获取、创新能力、职业规划到招聘效率全方位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更好发挥数字化优势和潜能,建议优化高校专业设置,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失衡;实现数字产业化创新,突破数字经济发展短板;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避免人才和毕业生流失。

    2025年02期 v.41;No.198 111-11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教育时代的公民数字素养培养

    胡剑光;梁传杰;李媛;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得公民数字素养成为衡量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公民数字素养培养面临教育强国建设新需要、数字经济发展新需求和数字社会新挑战等新形势,呈现出认知能力从单一化的理性认知转向多元化的理性认知、情感认知与社会认知兼顾,专业技能从单维度的数字技能转向多维度的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与信息批判能力,价值取向从单一经济人转向全面社会人的演化发展逻辑。基于公民数字素养培养实践上存在目标定位不清、内容框架分类不准、方式路径不明确、政策缺乏协同等问题,需要在树立公民数字素养培养新理念、分类把握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培养新路径等方面综合施策。

    2025年02期 v.41;No.198 119-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